这两天整理博客,
借机回顾了一下那些拿来参赛的
引以为傲的小project。
现在回头来看,
我依然认为这些内容在制作、设计方面足够出色。
但于此同时,
我也注意到这些作品的报告是如此的平庸,
丝毫没有展示出我在一个项目上倾注的心血。
特别是初中时期的几篇报告,
看了之后连我本人都没法回忆起当时的作品到底干了些啥,
甚至一度怀疑是不是有其他的报告文件被我搞丢了…
而花了最多心思的
恰恰是初中时期的几个作品
当时数次在省赛中拿到了国赛的参赛名额,
但都没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现在回顾其原因,我认为很大部分在于这拉跨的报告。
注:
与省赛的答辩不同,国赛在第一步注重的是材料的审查
这也就意味着评委并不能见到我的作品
也没有时间让我将这玩意的制作过程娓娓道来
这种时候我这样的报告是致命的。
「没法让别人理解,那我的努力也不过是自娱自乐」
高中之后报告有了一些改善,
但一方面由于当时竞赛在高考中的地位
导致里面混入了少量不太干净的东西,
另一方面这段时期我也有了一些新的方向。
使得我并没有在个人项目这里投入过大的精力。
这点现在回头看,也算是比较正确的。
另外说一句,
能坚持每隔一段时间搞一个project,
感谢科创大赛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借口」和「动力」。
说完了比赛这种功利目的东西
再来聊聊自己的收获
认为比起纯粹的扩展知识面
坚持一些这样的小众爱好可以给你一些自命不凡的勇气
这里的自命不凡并非贬义
在中高考这种极度内卷的环境中
不被强行卷入大多数人的选择
在“绝望“中保留一些自我
会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突破。
另一方面呢
你可以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
先于同龄人数年获得自主收集信息并学习的能力。
当你迫切想要实现一个目标的时候
你会在网络,图书馆等地方查找资料,
从零获得一部分从未接触过的知识的框架
这绝没有听起来那么简单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获得非常多的经验
例如CSDN里面很多都是垃圾、
没人在检索知识的时候用垃圾百度、
抄代码要去Github、
维基百科的参考文献更靠谱、
数学计算的Wolfram、
编程…
等等等等
这都是我们在初高中课堂上学不到的。
虽说最后走上了意想不到的道路(
但回望横贯了我整个中学时代的这段经历,
依然还是十分自豪的。
Comment